R借給我《閉上眼睛數到10》的時候,我還在心理嘀咕這個書名好ㄙㄨㄥˊ,像是打發都會男女在捷運上無聊時看的交友秘笈,一種直覺反應讓我本來打算這樣說:「沒關係,我最近沒有特別想看…」,但隨即又抱著「看看張惠菁寫什麼也沒關係啦」的心情,拎著薄薄一本小書回去。結果每天睡前都要讀到兩眼痠疲才把書闔上,而且在下一次逛書店看到新書上架時,毫不猶豫就拿著《你不相信的事》到櫃檯付帳。

我看這本書的時機是這樣的:睡前、上廁所時、寫稿寫不出來時、突然想一描述一種感覺但缺乏靈光時。有時後翻著翻著就覺得,明明是很白話的寫法,怎麼看完後,老有一種心思被用很縝密的格律重新編曲過後,突然要彈奏出來卻只能勉強抓到單音,但其實心裡有一整首小步舞曲的感覺。想不清楚,那種深刻到底是從哪裡冒生出來的?又為什麼老是講不出口?

某一個不帶分析、隨意閱讀,卻又不小心沉入書中情結的午日,我突然看懂了原因。也許是因為,在每一個日常語言的背後,我們都渴望一個超越日常的見解,當有人把事情說得那麼徹底通透,卻又選擇最交談式的文字時,就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和自己對話了。

所以,當我們發現每一短篇在最後,總有一段非常精鍊且將通篇推至高潮的結尾時,我們會很慶幸我們已經讀完全部,有了足夠的基礎迎接高潮。

然而,難以啟齒的是,我們往往在那精彩動人卻超乎日常思考的結尾上,難堪的感受到高攀不上。然後匆匆翻到下一篇的日常,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